6 個英文字母裡,排在第 23 順位的字母「W」非常特別,是唯一擁有 3 個音節的字母,小時候叫它達布溜,長大之後才發現「W」的讀音其實就是「double U」。
「double U」......不就是兩個「U」的意思嗎?
可是「W」不管怎麼看都像是兩個「V」,為什麼會唸作兩個「U」呢(茫然)
今天就來聊聊「W」不為人知的身世吧!
「W」由兩個「V」構成,名稱卻是兩個「U」。
我們今天看到的英文字母,是採用拉丁字母系統而來,不過原本的拉丁字母裡,並沒有字母「U」,而是由字母「V」一個人當兩個人用,作子音唸成 /w/,作母音唸成/u/。
也就是說,「V」跟「U」在古典拉丁字母裡,是同一個字母「V」;或著說,「U 」是 「V」的變體,兩者是可以混用的。
古典拉丁字母裡,並沒有「U 」和「W 」。(圖片來源)
原因是西元 1 世紀時,「V」的子音從原本的/w/轉唸成雙唇音/β/,後來更變成/v/。也就是說,沒有一個字母能滿足/w/的發音了。
到了西元 7、8 世紀,不列顛群島上活蹦亂跳的盎格魯.薩克遜人書寫古英語時,開始用兩個連續的「V」來表示/w/。相連的「VV」,寫得圓潤潦草一點像是「UU」(不信你寫寫看),用母音來唸也是「UU」,成了英文名稱「double U」的由來,而「VV」或「vv」,也就是大寫「W」與小寫「w」的起源。
只是,古英語在字母化時大多以北歐符文的「Wynn」(寫法為「ᚹ」)來表示/w/,「VV」的用法在古英語並不盛行。這點從號稱「古英語文學成就最高」的史詩《貝武夫(Beowulf)》手稿可見一斑:
《貝武夫》手稿,以北歐符文「ᚹ」表示/w/。(圖片來源)
然而,古英語並不是唯一使用「VV」表示/w/的語言,在遙遠的另一端,德語的原型「古高德語(Old High German)」也是採用同樣寫法,並且在歐洲逐漸普及。隨著西元 1066 年,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後,「VV」的運用與接受度也開始越來越高,並在西元 1300 年左右取代「Wynn」的地位。例如這份可追溯自12 世紀,出自英格蘭肯特郡羅切斯特修道院的手抄詩文:
「VV」的使用,逐漸變得廣泛。(圖片來源)
隨著「V」分化出「U」,導致「W」與「double U」寫法和名稱的直接關係被破壞,也造成我們這些對英語背景不熟悉的人困擾啦!
_
由於多數歐洲語言都是採用拉丁字母系統,「W」在各國的發展歷程和念法也有所出入,並在文獻與文學詩詞中留下不少線索。例如歐洲一些早期的印刷品,可以發現由於當時缺乏「W」字體,因此使用連續兩個「V」來替代「W」的情況。例如這份印刷出版於西元 1693 年的書籍:
早期印刷品,有以「VV」代替「V」的情形。
回想學習法文初期,還曾經覺得字母「W」的讀音「督布咧V」很美,
後來發現其實就是「double V」的時候,衝擊感超強 wwwwwwww
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/一日一冷
任偉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